昨天我正开着测试的比亚迪海豚准备回家手机炒股软件推荐,电量显示还剩15%,得赶紧找个充电桩。转了三圈,终于在路边看到一个公共快充桩,旁边停着一辆网约车。
刚想停下,就看见那司机一脸愁容地盯着挡风玻璃上的罚单。这哥们看我停过来,立马冲我摆手:”别停了,我刚被罚,你停也得挨罚!”
这场景让我陷入深思——新能源车时代,路边充电是便民还是违规?充电桩选址和城市管理之间,到底该怎么平衡?
先聊聊事实。根据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定,没有明确划定停车位的路段确实不能随意停车,即便是充电也不行。
但问题是,很多公共充电桩压根就没配套停车位,这种设计真是反人类!
展开剩余66%从使用者角度来说,网约车司机面临的是一个悖论——不充电没法运营,充电又面临被罚的风险。
我采访过一位网约车司机老王,他每天至少要充电一次,这期间既不能接单赚钱,还得担心被罚,心态都要崩了。
细看目前市面上电动网约车的情况,问题主要出在这几点:
充电基础设施规划不合理。我测算过,目前全国车桩比约为3:1,远低于2:1的合理水平。 充电和停车政策不协调。就像你盖了医院但不准救护车临时停靠一样。 快充技术仍有提升空间。目前即使是800V架构的车型,从20%充到80%也需要15-20分钟,比加油慢太多。有意思的是,我去年认为公共充电桩建在路边简直是浪费资源,结果这一年用下来才发现,这其实是最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的设计,只是配套政策没跟上而已。
不过说真的,路边充电被罚的问题,根子还是在于城市规划和新能源转型之间存在时间差。
现在不少城市的充电桩规划还停留在2020年的水平,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翻了好几倍。
实测数据显示,网约车平均每天行驶里程约300-400公里,以普通纯电车型60kWh电池计算,一天至少需要充电1-2次。如果每次充电都要提心吊胆,长期下来这种压力会让人崩溃。
对城市管理者,我的建议是:在已建成的路边充电桩旁,划定临时充电专用车位;对新建充电桩,必须同步规划停车位;允许住宅区物业在不影响消防的前提下开辟充电专区。
新能源车的普及是大势所趋,但如果基础设施跟不上,不仅会打击消费者信心,还会影响整个产业生态。
看看那些罚单手机炒股软件推荐,其实罚的不只是100块钱,还有我们对绿色出行的热情。
发布于:河南省点搭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