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配资股票网站
饭桌上,表妹夹了一筷子青菜往侄子碗里送。
十岁的小孩头也没抬,手指在手机屏幕上飞快滑着。
“你强迫我?我就不吃,中式教育你赢了!”
表妹气还没顺过来,侄子又慢悠悠补了句:“无恶意哈,你杠就是你对。”
这场景,现在不少家庭都见过。
孩子像被按了什么开关,开口就是 “666”“那咋了”“原生家庭”。好好说句话?难。
有人管这叫 “烂梗小孩”。他们嘴里的词,像工厂批量生产的,一套一套的。用得多了,好像自己都不用动脑子想词儿了。
02
公交车上见过一回。五六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刚上车,车厢里就炸开了。
展开剩余80%“鸡你太美!”
“666 啊也是被大家玩上了!”
“那咋了。”
声音又尖又亮,乘客皱着眉,他们倒越闹越欢。好像这些词儿,是跟人打交道的通关文牒。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股子劲儿正往更小的孩子身上爬。
有家长说,幼儿园的儿子见同伴哭,张嘴就是 “这人真唐”。
四岁的小表妹被问 “为什么”,只会说 “因为它善”。
还有个妈妈追着孩子跑,孩子边跑边喊 “追得上我吗?老弟”,活脱脱短视频里学来的样儿。
03
这些烂梗,像病毒。顺着手机屏幕,就钻进了孩子的世界。
他们哪会挑信息好坏?一股脑全接了。大数据也 “帮忙”,总把最扎眼、最容易传开的推到眼前。骂家长的,怼老师的,没头没脑的谐音梗…… 孩子一看,“这不就是说我嘛”,越刷越觉得对味儿,越用越顺嘴。
慢慢就忘了,“开心” 可以是 “雀跃”,“难过” 能是 “怅然”。一句 “卧槽”,能应付所有情绪。
有老师晒过学生作业。写心里活动,是 “心里慌得一批”。模仿造句,成了 “不要 998,只要 99.8”。填空格里,填的是 “栓 Q”。
不是故意捣乱。是他们脑子里的词儿,早就被这些烂梗占满了,想不出别的了。
04
比烂梗更让人发怵的,是 “美国山海经” 这种东西。
有家长发现,孩子天天念叨 “Trallallero Trallalla”“Tung Tung Tung Sahur”。问了才知道,是些奇奇怪怪的生物名。耐克鲨鱼、木棍人、香蕉猴…… 一堆东西胡乱凑一块儿,剧情里净是暴力、暗黑,却成了小学生圈子里的 “大红人”。
孩子能把这些拗口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课本里的古诗却记不住。对这些虚拟生物的 “家谱” 门儿清,爷爷的生日却说不上来。
有人说这叫 “脑腐”。看太多没营养的东西,脑子像泡烂的木头,慢慢就长不出新东西了。
为啥会这样?
或许是手机成了太多家庭的 “万能保姆”。
家长忙,丢个手机,孩子能安静会儿。孩子哭闹,开个短视频,能哄住。手机替了爹妈陪孩子,占了孩子的闲工夫,甚至成了他们唯一能 “玩” 的伴儿。
05
老一辈总说,“我们小时候,推开门就是田野”。
那时候的孩子,跟同伴钓虾、爬树、追着晚霞跑。在真刀真枪的打闹里学会怎么说话,在自然的变化里琢磨怎么想象。
现在的孩子呢?
从电梯到校车,从教室到书桌。日子像被按了静音键,只有手机里的烂梗,能让他们觉得 “热闹”。
有位心理咨询师说过个事儿。她认识个教授,快四十了,还跟七八岁的女儿用超市广告纸叠 “东南西北”。两个人把拳头塞进去,你一句我一句地玩,笑声能掀翻屋顶。
这或许就是法子。
孩子要的不是 “不准看手机”,是比手机更有意思的乐子。
家长要是肯花时间教孩子下棋,他可能就不会沉迷 “电摇”。周末能带孩子去爬山,他说不定就觉得 “我看见我太奶了” 这话没那么好笑。饭桌上能聊聊 “今天最开心的事”,而不是只问 “作业写完了吗”,孩子也许就不会用 “呵呵,0 人在意” 来应付。
06
毕竟,孩子学样快。
你捧着书,他可能会凑过来瞅。你总刷手机,他自然觉得 “手机里的世界更带劲”。
别光抱怨孩子满嘴烂梗。想想,我们有没有教过他们比烂梗更美的词?有没有带他们见过比短视频更丰富的世界?
手机从来不是洪水猛兽。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用它替了陪伴,用 “方便” 换走了孩子该长的养分。
等孩子能在田野里叫出十种野花的名字,能在日记本里写出 “晚霞像融化的草莓酱”,那些烂梗,自然会慢慢从他们的世界里退出去。
因为最好的成长配资股票网站,从来都是实打实的相处,是活灵活现的表达,是被爱和陪伴填得满满的每一天。
发布于:湖南省点搭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